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 网站首页 > 企业文化 > 华山艺苑
华山艺苑

舌尖上的乡愁 ​

发布日期:2025-08-20     信息来源: 神木恒稳公司     作者:吴俊良     浏览数:189    分享到:

    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美食寄托乡愁。提起我的家乡——渭南,就不得不提到“豆腐泡”这一独有美食。它如同一个美食符号,代表着这片土地的悠久的饮食习俗;它更是一条无形的纽带,让远在他乡的游子,只要想到那一口油香滑嫩的吃食,就仿佛瞬间回到了家乡熟悉的场景里,唤醒许多的美好记忆。这一碗滚烫的美食,于我,是家乡的魂灵,是一碗盛不尽的乡愁。
      渭南豆腐泡的历史有上百年,被称为“小吃中的大美味,渭南特产中的特色”。它以老浆、辣子油和香椿为标配,基本只在早餐的时间段售卖,一般到10点多就卖光了。豆腐泡虽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食物,却一直是渭南人的最爱,就像许多地方的特色美食一样,只要出了渭南临渭区,就吃不上了。
      豆腐泡制作工艺简单。豆之魂,生于老浆点化。本地黄豆经过浸泡、碾磨、煮沸成为豆浆,再将滚烫豆浆与酸香老浆相融合,刹那间,豆蛋白凝结成雪白娇嫩的豆花;麦之骨,成于死面硬烙。豆腐泡的“锅盔馍”不同于传统的酵面馍,只用面粉与水反复揉压,形成密实筋道的“死面”,擀成厚饼,放在铁鏊上文火慢烙,外皮脆韧,内里紧实;味之韵,成于点睛之笔。老豆腐和锅盔馍块在滚烫的老浆中相遇,经过反复浸泡,加上油泼辣椒、香椿末、秘制料水,滚烫的老浆瞬间将所有风味激发、融合。
      和许多人一样,我关于美食的美好记忆总是从亲人开始的。我第一次吃豆腐泡时大概7、8岁,那是冬日严寒里的某一天,爷爷带着曾祖母和我,来到镇上一家经营多年的豆腐泡馍馆。看见我的鼻头冻得发红,爷爷笑眯眯地对我说:“浩儿,来一碗豆腐泡?”我懵懂点头,坐在板凳上,那时,我还不知道豆腐泡到底是什么,应该怎么吃。爷爷拿起一牙锅盔,教笨拙的我慢慢掰馍,轻轻嘱咐着:“慢些,豆腐泡馍的大小和羊肉泡不一样,馍要慢慢掰。”我模仿着爷爷的样子,捧起关中粗瓷大碗,将一大块锅盔掰成小块。不一会,一碗香色诱人豆腐泡完成。我抱着香味四溢的大碗,来不及多想,快速地啜吸一口,瞬间滚烫的豆腐滑入喉咙,辣味如点燃的爆竹在口中炸开,我被呛得嘴角泛红,眼泛泪光。爷爷用宽厚的手掌轻拍我的后背,“小口吃,莫烫着。”曾祖母则赶紧拿纸巾帮我擦掉嘴边残留的红油。在那个严寒的冬日里,我们四代人吃着热腾腾的豆腐泡去驱走身体的寒意,那种温暖不只来自食物的温度,也来自亲情的陪伴。每当我思念家乡时,我总会时不时想起这个画面,想起豆腐泡的醇香辛辣,想起爷爷温厚的嘱咐,想起我吃东西的稚嫩。
      后来,我在外求学、工作,每到一个地方,总会习惯性地去品尝当地的豆腐美食,却始终觉得没有一种可以和豆腐泡相提并论。今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走进一家渭南有名的豆腐泡馍馆,店内人来人往。粗瓷大碗端到面前,汤色琥珀,豆腐雪白,辣油红亮,香椿翠绿——味道依旧,却觉着缺了些什么。是的,那份味道依然如是,却缺少了来自亲人关切的眼光。在成年离乡之后,我见到爷爷的次数屈指可数。在我觉得很多东西已经渐渐远去的时候,二〇二三年冬月十九清晨,身在厦门的我看到了爷爷已于三天前去世的消息,我连最后一面也没赶上。那一刻,许多点点滴滴的记忆涌上心头,心里有无限的失落和感伤,我知道,这就是我永远挥之不去,也无法让时光倒流的乡愁。
      对大部分人而言,乡愁可以是一种味道,也可以是一个地点,是一段往事。中国人对于事物的怀旧感情,总是与思乡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对我而言,一碗豆腐泡,不只是一碗地道的吃食,它盛着爷爷粗糙掌心的温度,盛着我滚烫的童年,那是我远在千山万水之外,又近在咫尺的浓浓思乡之情,是我深刻的成长轨迹。(吴俊良)

上一篇:初秋的美 下一篇:永不褪色的军魂